案例 | 2024年遼寧省專利轉化運用第一批典型案例
各有關單位:
按照《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 年)》和《遼寧省推進專利轉化運用工作實施方案(2023—2025年)》的相關要求,為及時推廣我省在專利產業化方面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經驗,激勵和促進更多專利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營造有利于專利轉化運用的良好氛圍,省知識產權局評選形成了《2024年遼寧省專利轉化運用第一批典型案例》,現予以發布。
特此通知。
遼寧省知識產權局
2024年10月24日
遼寧省專利轉化運用第一批典型案例
“大型柔性卷繞真空鍍膜技術核心專利及專有技術”產業化案例(東北大學)
東北大學劉坤教授團隊成功研發出大型柔性卷繞真空鍍膜技術,突破大型真空裝備在柔性基底鍍膜規?;_發中的關鍵技術瓶頸,建立了高效率、高質量和高卷速鍍膜工藝的創新設計理論和技術體系。牽頭制訂發布真空技術領域中國主導的3項國際標準及1項國家標準,有力支撐了國家戰略裝備自主需求,提升了我國在國際真空技術領域的話語權。本技術已轉化發明專利6項,包括中國專利4項、日本和德國專利各1項,專利以普通許可方式實施,已實現成果轉化逾3000萬元,技術開發合同金額超過1000萬元。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國內新能源、集成電路等領域的7家單位,創造了近10億元的經濟效益。
【典型意義】東北大學通過開展國內外高價值專利布局,積極推動核心專利轉化應用,突破技術壁壘,為我國在真空技術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取得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
“集成型電液調節裝置”專利產業化案例(沈陽東北電力調節技術有限公司)
沈陽東北電力調節技術有限公司以集成型電液調節裝置為核心基礎專利,針對智能電液執行器產品開展持續研發,實現了技術水平的國際領先,已成功布局23件發明專利,產品具有高靈敏度、高準確性、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低能耗的特點。該企業作為產學研聯盟盟主,與高校、科研院所緊密合作,解決了關鍵控制部件“卡脖子”問題,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與中船集團、管網集團、華能集團等龍頭企業攜手開展聯合創新,帶動企業向船舶、管線、電力及新能源等領域高質量發展。截至2023年底,由本專利技術實施轉化的產品累計銷售額已突破2億元人民幣,榮獲中國專利獎、省科技進步獎等多項榮譽,展現了卓越的行業應用成效。
【典型意義】沈陽東北電力調節技術有限公司積極推動專利技術應用和產業化進程,為客戶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通過深化產學研合作,并與龍頭企業聯合創新,成功解決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為國家的重大工程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同時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貢獻了積極力量。
智能化掘進機助力煤礦綠色智能開采(三一重型裝備有限公司)
為響應國家“十四五”規劃對煤礦智能化升級的號召,三一重型裝備有限公司率先針對煤礦井下智能掘進領域,圍繞硬件、平臺、云服務構建端、邊、云技術體系,開發全系列“智能化掘進機”,實現八大技術商業化應用,推動智能駕駛、智能作業、智能座艙與智能網聯四大方向落地,助力煤礦綠色、安全、智能、高效開采。該企業通過開展專利導航和專利挖掘,圍繞精準定位、智能截割、數字孿生、預測性維護等關鍵技術重點布局專利30余項,其中發明專利15項,俄羅斯國家授權專利5項,為企業全方位保護產品核心價值、專利技術順利產業化提供了有效支撐。該專利技術成功應用于貴州、山西、山東、黑龍江等煤礦工作面,實現了專利技術產業化,為企業帶來豐厚效益,2023年產生銷售額17億元。
【典型意義】三一重型裝備有限公司通過專利導航布局和產業化推進,實現了技術突破和商業成功,不僅促進了煤炭行業綠色高效發展,也充分展示了專利戰略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中的關鍵作用。
盤活高價值專利組合 專利許可推動技術轉化(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TISC)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TISC建立了集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全鏈條于一體的管理模式,服務研究團隊盤活新能源技術高價值專利組合——新一代大規模液流電池儲能技術。通過專利導航、風險評估等工作實現精準有效布局,培育高價值專利150余件,不斷完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研究所秉持“高水平管理促轉化,專業化服務強運用”的理念,堅持產業化導向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性地通過專利許可與聯合研發的模式,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相關60余項專利及專有技術打包實現專利轉化應用,目前已完成專利許可備案與專有技術交接,專利許可費已到賬超過一億元。
【典型意義】新能源技術的高價值專利組合培育與成功盤活不僅開創了央企與科研院所合作新模式,樹立了行業典范,而且促成了雙方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化合作,推動新能源技術成果轉化落地,實現了全方位、深層次、持續性的合作共贏。
推動專利開放許可 提高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效益(大連大學)
自專利法增設開放許可制度后,大連大學積極響應,分階段提交105項高價值專利,大力推行開放許可。專利法實施細則修訂實施后,大連大學在首批公布的290件專利開放許可聲明中,以73件專利獲批,成為遼寧唯一上榜高校,并位居全國高校院所榜首,占比達25.17%。目前,大連大學已有91件專利獲批。2024年7月,大連大學完成了第二批86項高價值專利的開放許可備案,累計備案專利數量達177件。自2022年起,在大連市知識產權局的指導下,大連大學向北方國家版權交易中心提交了248件專利,面向大連市企業提供免費實施許可,截至目前,已簽訂了231項免費許可協議和7項有償許可協議,合同總額達880萬元,惠及超過70家企業。
【典型意義】大連大學以實施專利開放許可為牽引,面向區域企業免費實施許可,提供更多獲取技術的機會,降低技術應用的門檻,拓寬校企合作渠道,建立了市場導向、政府引導的專利供需對接、推廣應用、跟蹤反饋機制,有效解決了企業技術獲取難題,促進了新質生產力創新發展。
“油氣管網泄漏智能監測研究及應用示范”產業化案例(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針對國家能源安全需求,開展油氣管網非接觸智能泄漏監測技術研究,以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學校與產業界深度合作,簽訂產學研協議,構建智慧管道實驗室,推動專利技術產業化。該技術通過超聲波技術實現管道內部壓力無損測定,提高漏點定位精度,提高檢測效率,保障油氣管道安全運營,榮獲多項獎項,并在多家企業成功應用,減少安全生產事故和環境污染,自實施以來累計創收7242萬元,年減損油品約3萬噸,折合1.5億元,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近年來,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通過兩級聯動、知識產權意識普及和激勵政策,提升專業人才素養,簡化專利申請流程,優化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顯著提高了師生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典型意義】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推動創新成果向工業生產轉化,并通過商業化驗證確保技術獨創性與先進性,構建了涵蓋校地戰略合作、科技合作平臺、校企研發平臺、科技項目合作的全鏈條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增強了知識產權的影響力和應用范圍。
實施核心技術專利戰略布局 引領新型熱沖壓鋼產業創新發展(本鋼板材股份有限公司)
本鋼板材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無涂層控制氧化鐵皮脫落的熱沖壓成形用鋼板生產方法”專利技術,創新性地提出在鋼板表面預制一層Fe3O4氧化鐵皮,通過控制氧化鐵皮層結構和厚度,形成了一種無涂層控制氧化鐵皮脫落熱沖壓成形鋼板生產方法,有效解決了氧化鐵皮大量脫落引起停機清理模具、降低模具使用壽命、零件尺寸不精和生產效率低等問題。企業圍繞熱成形鋼核心技術開展專利戰略布局,已申請專利16件,授權8件,PCT申請4件,獲美、日、韓三國授權各1件。相關專利技術規避了國外涂鍍專利技術的壟斷,解決了限制我國熱沖壓技術發展的關鍵問題。截至目前,該產品已累計供貨約12萬噸,新增產值達8億元,創造效益近2.83億元。
【典型意義】本鋼板材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精心規劃的專利戰略布局,成功攻克了關鍵技術難題,打破技術壟斷,顯著提升了我國熱沖壓鋼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電池電解液添加劑相關核心專利”產業化案例(遼寧奧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遼寧奧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作為環氧精深加工行業首家上市公司,秉持“立足高端技術產業創造價值”的基本發展戰略,專注于環氧乙烯衍生精細化工高端新材料的研發與生產。公司積極開展專利導航,不斷強化高價值專利培育,針對亞硫酸乙烯酯的綠色合成方面精準布局專利,實施關鍵核心技術“專利群”戰略,形成技術壁壘,在國際上首次采用新工藝工業化生產亞硫酸乙烯酯,實現了技術的更新換代。圍繞環氧衍生產業群已申請國內發明專利100余件,授權80余件,PCT申請1件。并于2024年1月成功投產2 萬噸電池電解液添加劑,為公司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典型意義】遼寧奧克以自主研發的形式進行關鍵技術攻關,圍繞環氧衍生產業群實施專利導航,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精準布局,推進核心專利技術產業化,促進產業創新發展。
“重型商用車輪端制動件研發及產業化”專利產業化案例(朝陽飛馬車輛設備股份公司)
朝陽飛馬車輛設備股份公司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在產業發展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深度融合專利應用與創新鏈的各個環節,促進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該企業采取自主研發、合作研發的形式進行關鍵技術攻關,依托“兩中心,一平臺一聯盟一基地”的創新體系,成功研發出“高碳高強度灰鑄鐵”制動鼓,并順利通過了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的疲勞實驗檢測,打破了國內無法生產高性能灰鑄鐵制動鼓的局面。通過與多家裝備設計和鋼鐵生產企業的深入合作,研究成果累計用于軋線設計與優化30余條。截至2023年底,營業收入達到9.8億元,其中國際銷售收入達5.6億元,占比超過一半,達到57.14%。
【典型意義】朝陽飛馬車輛設備股份公司聚焦于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將知識產權作為推動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充分挖掘其在產業發展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通過全面運用專利技術,公司成功提升了產品技術整體水平,達到國際領先地位。
“一種本質安全型氣相色譜儀及使用方法專利”產業化案例(中煤科工集團沈陽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煤科工集團沈陽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出的井下本質安全型氣相色譜儀,創新性地提出了電路與氣路系統分離的防爆處理方法,實現了分級控溫,并借助EPC控制技術與網絡通訊技術實現了設備的遠程控制,填補了井下基于色譜分析技術的氣體分析設備的市場空白。該產品涵蓋遠程控制、防爆處理、本安型技術及供電技術等多個領域,共申請發明專利4項,已授權2項,形成了嚴密的專利保護體系。產品已在遼寧、山東、內蒙古和新疆等多地礦井中廣泛應用,近三年累計直接經濟效益達1400余萬元,有效預防了礦井火災和有毒有害氣體超標事故,為煤礦企業防災減災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推動專利成果產業化,企業出臺知識產權內部轉化項目管理辦法,通過確定知識產權收益權份額、收益分配方式,以及核定授權使用費,對5名研發人員和4名銷售人員進行獎勵。
【典型意義】中煤科工知識產權內部轉化策略的成功實施,不僅激發了團隊的研發和銷售潛力,加速了專利成果的產業化進程,還彰顯了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的引領作用,為區域企業專利產業化的推進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來源:遼寧知識產權